內容來自sina新聞

三代佛山人 行通濟的記憶

正月十五元宵節,佛山又將是一個不眠的熱鬧夜晚。今晚,預計70萬人將浩浩蕩蕩地跨過那座窄而短卻盛滿佛山記憶的通濟橋。擁擠的人群、轉動的七彩風車、鮮綠的連根生菜,還有那句歷久不衰“行通濟,冇閉翳”的口號,都寄予著佛山人對新一年的期望與美好的祝願。住在通濟橋附近的老佛山人歐伯幾乎沒有在這天湊過熱鬧,“早已不是我們傳統的行通濟瞭”。70後的阿超把“行通濟”當成瞭一項新年任務,正在讀大學的阿婷則把這份熱鬧變成瞭“同學聚會”……行通濟是神聖的民俗傳統、是習慣?還是狂歡派對,隱藏在熱鬧背後的行通濟內涵究竟是什麼?

40、50後 行通濟必須是正月十六

72歲的歐伯是土生土長的佛山人,小時候住在普君墟,通濟橋河邊一帶是他和小夥伴常常玩耍的地方。“原來的通濟橋隻是一座小石橋,沒有現在這麼寬,也不在現在的位置,應該更靠近現在馬路的位置”,歐伯說,通濟橋下面就是佛山湧。

“為什麼現在變成十五行通濟”、“為什麼生”,這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歐伯,“我以前跟著父母都是正月十六早上行通濟,母親會帶著一些祭品香燭,買兩捆生菜在橋頭拜祭,拜祭完就提著生菜過橋”,歐伯說,小時候並沒有要拿風車行通濟的習慣,反而是到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興起瞭這個習俗。歐伯回憶,上世紀50年代末,金魚街到金瀾北路的公路開通,通濟橋也就“沾瞭光”改成瞭水泥橋,附近的老佛山人正月十六行通濟的民俗也一直延續著。直到1990年代初,普瀾一路開通瞭,佛山湧被填平,通濟橋也就失去瞭意義,“被拆剩下橋頭一根石柱”。

對於歐伯說的那根橋頭石柱,60歲的梁姨很有印象:從小就跟著大人行通濟,幾乎沒房屋信貸三胎任何問題免費諮詢有斷過,就是那年通濟橋被拆瞭,但不想丟瞭這個傳統,就在正月十六到橋頭柱附近走走,在附近的店鋪買個風車,算是“行通濟”瞭。

“你問我通濟的內涵是什麼,我答不出來,但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對於行通濟是有信仰的,不是現在這種鬧哄哄的活動。”梁姨說。

70、80後 傳承文化和弘揚慈善

“行,還是不行,真是個問題”,在70後阿超看來,自己對於”行通濟“有著說不出的感受,“行吧,人太擠,隻是匆匆走過,似乎沒什麼意思;不行吧,又覺得對不住傳統,沒有完成任務一樣”。

70後的阿超小時候也曾跟著父母行通濟,當時已經變成瞭公路橋,但最高興就是能買隻風車,傳統的風車也是難得的玩具。女兒出生後不久,恰好通濟橋也復建完成瞭,阿超和太太也會帶著女兒“行通濟”。“剛開始那幾年,人也不是很多,我就拖著太太,女兒就騎在肩頭上,一起行通濟,當時覺得挺幸福的。”阿超回憶道,從那時開始,行通濟似乎就成瞭他們一傢人的習慣。

“昨天女兒就問我,今年還擠不擠啊?她覺得走得太辛苦瞭。我聽到女兒的提問,也開始思考,其實我們為什麼行通濟?”阿超說,其實自己也很迷茫,但終歸是一項佛山的傳統民俗,從我的父母,到我,到我的女兒,一代傳一代,總不能丟瞭傳統文化吧。

而對於80後的義工阿馨而言,行通濟除瞭傳承文化以外,有著另一種內涵——— 做慈善。過去3年,阿馨都在元宵當天下午就開始在通濟橋附近義賣,或者拿著愛心捐助箱尋求善長人翁捐款。“去年籌瞭3萬多元,幫助單親特困母親,還挺有意義的”,阿馨說,不知道做慈善算不算傳統行通濟的內涵,但至少在一項傳統民俗中加入瞭“愛“的元素,“人們說,行通濟要行連續三年,第一年是好奇,第二年是堅持,第三年為完成任務。如果接下來要為繼續行通濟找一個理由,那麼做慈善應該是不錯的理由吧”。

90後 比唱K新鮮的熱鬧同學會

正在廣州讀大三的阿婷也是佛山人,難得今年元宵節還沒有開學,她和另外6個高中同學已經約好瞭要一起行通濟。“以前是相約行花街的,今年大傢都還沒有開課,就再約行通濟”,阿婷對於”行通濟“的印象就是熱鬧,歡樂,“同學聚會無非就是吃飯、燒烤、唱k,很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大傢就是聚在一起走走路,喊喊口號,也算是一種另類許願吧”。

從湖南來佛山讀書的陳傑去年已經跟著本地同學行過通濟瞭,在他看來,這更像是個大型的廟會,但至於為什麼會有這個民俗,大傢也是百度瞭才瞭解。前天,他和兩個同信貸桃園新屋信貸房貸台中豐原房貸學認領瞭一個擺賣攤位,昨天,他們從廣州進瞭100個風車,打算今晚好好做點生意,當是積累一些經驗。“對於我們這些外地人來說,行通濟就是湊湊熱鬧吧,走一年玩玩就好,說不上有什麼特別感受,還不如實實在在做點事”,陳傑說。

專傢說未能深挖內涵申遺兩次失敗

“沒有充分挖掘行通濟的內涵,是行通濟一直不能獲得‘非遺’認可的重要原因。”多位文史專傢在談到行通濟兩次申請“非遺”都失敗的原因時,曾這麼總結過。

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負責人陳恩維教授表示,通濟橋的興廢,就是佛山明清以來城市和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反映瞭佛山科甲興盛、民俗信仰突出的文化特點,也折射瞭佛山由傳統古鎮向現代化城市轉型的變遷,因而成為佛山帶有地標性的文化空間。

然而,這項讓佛山倍感驕傲的民俗傳統,在兩次“申遺”中都落選瞭。“行通濟不是沒有價值,而是我們還沒有把它的內涵價值挖掘好”,佛山民俗專傢餘婉韶認為,慈善是行通濟的一個內涵元素,但不是唯一元素,行通濟在民間信仰、地標文化上仍有整理挖掘的空間。“行通濟民俗文化需要重構,重點是修復相關歷史建築,以此豐富內涵,”陳恩維表示,行通濟雖然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但始終未形成研究專著,文字和影像資料都比較缺乏,以致於人們對其瞭解過於片面、單一。

采寫 南都記者 關婉靈



新聞來源http://fs.house.sina.com.cn/news/2015-03-05/08425979047991343107878.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uel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